除砂器在甘薯淀粉加工中的应用
2012-10-12近年来,随着甘薯产业化和淀粉工业的发展,一批大、中、小型甘薯淀粉加工厂建设起来,形成了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的甘薯产业化经营方式,发展了甘薯生产,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。
除砂器在甘薯淀粉加工的筛分与除砂具有重要作用:
甘薯淀粉工艺流程 鲜薯→清洗(薯笼式清洗机或清洗输送机)→输送(输送机)→破碎(锉磨机或锤片粉碎机或磨浆机)→渣浆分离(滚简园筛或立式离心筛)→除砂(旋流除砂器)→蛋白分离(旋流器机组、碟片分离机)→脱水(真空过滤脱水机或刮刀离心机)→干燥(气流干燥机)→包装(包装机)成品。
1. 选料 为降低淀粉加工成本,首先,建立优质高淀粉甘薯生产基地,选用淀粉含量比徐薯18(淀粉率夏薯约20%,春薯22%左右)高的脱毒品种,春薯无根腐病区种植商薯13(商0110-3.淀粉率高达25%-26%、抗糖化)梅营7号(淀粉率高达25-26%、短蔓、耐肥高产)、豫薯7号或平薯3号(淀粉率22~24%)和高淀粉梅营1号(淀粉率25~26%,且中抗茎线虫病);根腐病和茎线虫病混生春夏区种植的济薯15号(淀粉率22~23%)、商薯19、豫薯12号、13号等(高产、抗多病、淀粉率20~22%),根腐病区种植的脱毒徐薯18、冀薯98、徐薯22和豫薯8号。加工前将病块、石头、等杂物去掉。
2. 清洗 将选好的薯块进入薯笼式或螺旋输送式洗薯机里,进水量足够,每吨鲜薯进水量1.0~1.5吨,在清洗机出料口处配上破碎机,既提高产量,又节电。
3. 粉碎打浆 将洗净的薯块进入锉磨机(或粉碎机或磨浆机)中边进水,边打浆,粉碎机筛孔1.0-1.2mm,不可过大,否则,减少淀粉提取率.刨丝机,常换刺滚或锯条,保证丝薄(0.2-0.5mm),稳定产量。
4. 筛分与除砂 浆渣分离先经80目粗筛1-2遍,粉乳再通过120~160目细筛,除去细小薯渣,并经旋流除砂器及时清除泥沙,使淀粉乳进入沉淀池。
5. 沉淀 浆液进入沉淀池后,静置沉淀6-8小时。当淀粉沉淀到底层时,将上层水溶液排出池外,再用清水冲洗淀粉表面的黑粉与杂质。再入池发酵,进行生物净化去除蛋白与杂质。并以上清液(泔水)代酸浆留作发酵用。留浆量以每天加工鲜薯量多少而定,一般以鲜薯的20-30%留浆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,少建沉淀池,可在第一次沉淀6小时以后待淀粉沉淀后,将上清液排出后,并用清水冲洗淀粉表面的杂质,立即注入新经筛分的浆液,连续分离几次后再起出淀粉进行发酵。
6. 发酵 将起出的淀粉(约占发酵池容积的l/4)转移到己盛好第一次沉淀后的上清液“黑水”(占发酵池容积的2/5)和“酸浆”(约占发酵池容积的l/4)的发酵池里,经搅拌并调PH值为5.6~6.2。在15℃—20℃的温度下,发酵36-48小时。待发酵10多小时后,再将淀粉乳搅拌均匀,使其充分发酵。发酵好的标准是:上清液由褐色变为青白色,表面浮有少量泡沫,能闻到酸味,其PH值为3.5~4。这种上清液即为“酸浆”,将其一半贮存起来留作下一批发酵时用,可与发酵用的褐色水溶液混在一起使用,能缩短发酵的时间。
7. 清洗、起粉、干燥 为了免除淀粉酸味,增强其白度,需先取出酸浆,然后除去淀粉表面的黄粉,并用清水冲冼其表面杂质后,对两倍清水,再搅拌均匀,静置12个小时左右,使其彻底沉淀,去掉上清液及黄粉,洗去底部的泥沙,经脱水(或吊滤)进行烘干或晒干即为成品淀粉,或将湿淀粉贮存备用。
1. 选料 为降低淀粉加工成本,首先,建立优质高淀粉甘薯生产基地,选用淀粉含量比徐薯18(淀粉率夏薯约20%,春薯22%左右)高的脱毒品种,春薯无根腐病区种植商薯13(商0110-3.淀粉率高达25%-26%、抗糖化)梅营7号(淀粉率高达25-26%、短蔓、耐肥高产)、豫薯7号或平薯3号(淀粉率22~24%)和高淀粉梅营1号(淀粉率25~26%,且中抗茎线虫病);根腐病和茎线虫病混生春夏区种植的济薯15号(淀粉率22~23%)、商薯19、豫薯12号、13号等(高产、抗多病、淀粉率20~22%),根腐病区种植的脱毒徐薯18、冀薯98、徐薯22和豫薯8号。加工前将病块、石头、等杂物去掉。
2. 清洗 将选好的薯块进入薯笼式或螺旋输送式洗薯机里,进水量足够,每吨鲜薯进水量1.0~1.5吨,在清洗机出料口处配上破碎机,既提高产量,又节电。
3. 粉碎打浆 将洗净的薯块进入锉磨机(或粉碎机或磨浆机)中边进水,边打浆,粉碎机筛孔1.0-1.2mm,不可过大,否则,减少淀粉提取率.刨丝机,常换刺滚或锯条,保证丝薄(0.2-0.5mm),稳定产量。
4. 筛分与除砂 浆渣分离先经80目粗筛1-2遍,粉乳再通过120~160目细筛,除去细小薯渣,并经旋流除砂器及时清除泥沙,使淀粉乳进入沉淀池。
5. 沉淀 浆液进入沉淀池后,静置沉淀6-8小时。当淀粉沉淀到底层时,将上层水溶液排出池外,再用清水冲洗淀粉表面的黑粉与杂质。再入池发酵,进行生物净化去除蛋白与杂质。并以上清液(泔水)代酸浆留作发酵用。留浆量以每天加工鲜薯量多少而定,一般以鲜薯的20-30%留浆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,少建沉淀池,可在第一次沉淀6小时以后待淀粉沉淀后,将上清液排出后,并用清水冲洗淀粉表面的杂质,立即注入新经筛分的浆液,连续分离几次后再起出淀粉进行发酵。
6. 发酵 将起出的淀粉(约占发酵池容积的l/4)转移到己盛好第一次沉淀后的上清液“黑水”(占发酵池容积的2/5)和“酸浆”(约占发酵池容积的l/4)的发酵池里,经搅拌并调PH值为5.6~6.2。在15℃—20℃的温度下,发酵36-48小时。待发酵10多小时后,再将淀粉乳搅拌均匀,使其充分发酵。发酵好的标准是:上清液由褐色变为青白色,表面浮有少量泡沫,能闻到酸味,其PH值为3.5~4。这种上清液即为“酸浆”,将其一半贮存起来留作下一批发酵时用,可与发酵用的褐色水溶液混在一起使用,能缩短发酵的时间。
7. 清洗、起粉、干燥 为了免除淀粉酸味,增强其白度,需先取出酸浆,然后除去淀粉表面的黄粉,并用清水冲冼其表面杂质后,对两倍清水,再搅拌均匀,静置12个小时左右,使其彻底沉淀,去掉上清液及黄粉,洗去底部的泥沙,经脱水(或吊滤)进行烘干或晒干即为成品淀粉,或将湿淀粉贮存备用。